很多人与香格里拉的初始,是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在这个深秋,我们与香格里拉相遇了。
曾经幻想了无数次的容颜初现在眼前,当80余名媒体记者踏上这片神秘土地上时,“心中的日月”轮廓越来越清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香格里拉是每个人心中的日月,美好得似乎应该在地平线之外,却在地平线内真实暖心。
首站在香巴拉时轮坛城
媒体记者被藏文化对时间的精妙阐述吸引
时轮,顾名思义,有“时间之论”的意思。1日的第一站,媒体记者在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见到了世界体量最大的时轮金刚法相、室内最大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千余幅唐卡组成的香巴拉神话传记、最为丰富的藏族兵器库和藏族艺术珍品……
香格里拉就是传说中的香巴拉,自香巴拉第一任国王月贤王受佛祖释迦牟尼传授时轮密法后,时轮金刚和时轮大法就成为香巴拉文化的精髓。
建设香巴拉时轮坛城,不仅是弘扬藏传佛教文化,再现香巴拉历史,也可以让游客与信徒了解时轮密法,朝觐时轮金刚,体验藏族文化,感受时轮坛城的奥义与神秘。
坛城,藏语称吉柯,意思是中心或环境。以供奉时轮金刚大佛为中心的立体实体坛城叫时轮金刚坛城。香巴拉时轮坛城8楼室供奉着世界上最大,教派尊崇最完备的时轮金刚坛城。
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共五层,高7.371米,底座直径14.230米,空间体积1172.2646立方米,木质包青铜鎏金锻造,耗资2169万元,使用黄金15公斤,严格按照《时轮经》所述建造,并以藏族传统佛像锻造工艺制成,其工艺包括设计、泥塑、模具、蜡型、制壳涂料、采用锡青铜铸造,外表采用镏金工艺等。
2015年3月12日,香巴拉时轮坛城项目中的时轮金刚立体坛城创下“规模最大的立体坛城”世界纪录。此前,馆内的时轮金刚佛像和《四部医典》唐卡已经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认证。
在为其精美赞叹之余,媒体记者们也被导游孙诺卓玛介绍的,时轮坛城对时间的精妙阐释所吸引。而类似的阐释也同样出现在时轮金刚佛像上。
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的时轮金刚大佛像,高20.5米,自重约20吨。孙诺卓玛介绍说,佛像的四面代表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个胳膊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只手代表二十四节气,每只手五个指头三个节,共360节代表一年360天。两腿代表南北回归线。
这样与现代公历十分接近的计算方式和象征式的艺术表达,让人惊叹。
噶丹•松赞林寺之旅
媒体记者说,礼貌和美好是共通的
在扎西德勒的祝福声中,媒体记者们离开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化博览中心,抵达被誉为“小布达拉宫”噶丹•松赞林寺。虽然进入大门的100多级石阶让大家好好体会了一把什么叫“高原”,但是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下那红墙金顶的庄严建筑,便又有了攀登的力气。
噶丹·松赞林寺创建于公元1679年,至今已有330余年的历史,见证了迪庆地区的发展变迁,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
红军在长征途中,曾通过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等的宣传,让寺院寺的僧侣对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曾应邀来此,并亲笔题写锦幛赠送,祝愿藏族人民繁荣昌盛。寺院方面曾为红军筹集了粮食、牦牛肉、红糖、粉丝等。至今,这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美好佳话依然在这里流传。
随着对噶丹•松赞林寺了解越深,媒体记者们越能感受到它的包容、友好与和谐。来自荆楚网的强薇表示,一路行来,导游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参观的礼仪礼节,例如顺时针参观、摘帽脱墨镜、勿抽烟等,这是一些基础的礼仪礼节,是共通的。导游也介绍了很多藏文化中美好、善良的理念。强薇说,这让她对藏区、信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藏族特色酒店里的国际标准
媒体记者发现了一个法国人的香格里拉梦
毗邻噶丹•松赞林寺,是松赞林卡酒店。它的建筑外观,是藏族传统民居的样式,以石头砌成的梯形房屋。酒店内的装饰用具多为木质,采用了大量藏族喜爱的朱红、明黄、靛蓝等鲜艳的色彩,摆放了大量藏族特色手工艺品。
在松赞林卡酒店,有专门为游客开设的藏文化课程,其中有一课就是:教你呼吸,有助于解决人们在高原上呼吸困难的问题。
执教的老师,是当地家喻户晓的一个人,名叫洛桑,今年31岁, 2011年进入酒店做服务员。
他工作中发现许多外来游客来到香格里拉后,呼吸多少都有困难,结合自己接触到的瑜伽和冥想知识,开设了这门课程。
“当地藏民呼吸功能很好,得益于传统习俗,因为他们经常参加转经、磕长头、上香等活动。”洛桑说,游客就不一样了,他们来到高原,呼吸方式往往还是沿用平原地区简单的“呼”和“吸”。
洛桑自创的“呼吸法”很受游客欢迎,不少游客“返乡”后还时常打电话给他,表达谢意。除此之外,他还教游客冥想。
他说,在大城市待久了的人,往往因生活节奏过快,沉积了许多不开心的事在脑子里。
“冥想需要安静的环境,这里很适合。这个方法,可以让他们大脑暂时放空,抛去烦恼愁绪,身体得到放松。”洛桑说,“其实,冥想本身也是藏区寺院修行的方式之一”。
现在,洛桑每天都会在酒店分时段授课,他认为,这也是让外人了解藏文化的一种方法。
这个“外人”里,应该不包括一个法国人——杜伟。他是松赞林卡酒店的总经理。他在松赞林卡酒店已经工作了7年多,和员工乃至周边的村民都融合得很好。很多人都称赞其将国际标准带到了这里。
一个法国人在迪庆工作生活得如鱼得水,广受好评。媒体记者们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忙约了时间挖掘故事。
通过翻译,大家了解到,杜伟来到这里,并未如很多人以为的一般对酒店大肆改造,而是选择培训员工的服务技能和技艺,增加了诸如瑜伽、SPA等服务项目。
保留了特色,提升了服务质量,松赞林卡酒店的口碑越来越好。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把自己的朋友家人介绍过来,外宾更是常客……
采访结束的时间已到,媒体记者们却还想知道更多。云南法制报的记者雷尔佳佳大呼遗憾:“语言不通,好多细节会减损,好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引入国际标准)的。”
香格里拉第一村霞给村里
媒体记者挖掘到一座知识宝库
我们留恋此时的美景,殊不知前路依然让人迷醉,下一站是霞给村。
霞给被称为“香格里拉第一村”,位于硕都湖、碧塔海和白水台旅游环线上,是通往香格里拉各主要景区的必经之地,也是香巴拉文化走廊的第一站,交通十分便利。
午后的霞给,格外宁静,牛、羊、猪在暖和的阳光下,慵懒地挪动着身子。村子依山傍水,周围的天然原始森林,将村子包围在大山的怀抱中,民风民俗浓郁,藏家风情迷人。
“神秘”是霞给村带给媒体记者们的第一印象。村里,随处可见佛塔、玛尼堆、经幡和护法天柱。风格各异的水动转经筒、铜制转经筒和羊皮制转经筒给村子增添了几分神圣。
村里有一所印经院。推开古朴的大门,一排排木质的经版整齐堆放在高高的架子上,似乎难以计数。有媒体记者忍不住问:“这里到底有多少经版啊?”
据印经院的管理人员农布介绍说,经印院主要集中展示《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其他藏族文献著作的经版。长的佛学经典、文献著作需要的经版会超过4000片。目前,印经院收藏的经版超过16万片。经版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文化等,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经版的手柄上刻着页码。农布说,需要用时按顺序取下,刷上墨,将纸固定在经版上,用滚筒拓印后即可。
得知经版的作用,媒体记者们感叹:“在活字印刷术之前,我们应该也是用类似方法印制书籍的。”
藏香和唐卡背后的隽永用心
江参与春初兄妹的故事引媒体记者赞叹
藏香和唐卡,在迪庆有着不可替代的席位。这一次行来,怎么能不去看看它们独特的魅力?然而,即便久闻大名,当逐步走进藏香和唐卡,媒体记者们还是感到出乎意料的惊艳,为它的美,也为它们的技艺传承故事。
与唐卡的初遇,是在香巴拉时轮坛城,这里共收藏1699幅唐卡,内容包括藏族人类起源、香巴拉王国、藏族苯教、四部医典、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上师传承传记、历代达赖及班禅传记、萨迦法王八思巴传记、释迦牟尼本尊传记、时轮坛城所有天尊、各种本尊、护法等系列唐卡。这些唐卡制作精良风格迥异,形象地展示了藏族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等,也被称作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这么多唐卡,就像走进了藏族文化大观园。”这是记者们观看唐卡展览时的感慨。
“唐卡画的绘制过程极为复杂,所用颜料也极其考究,几乎全用天然矿物、植物原料,也因此画面色彩艳丽,而且历久弥新,耐得千年收藏。”随行导游的介绍让媒称记者们对唐卡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迪庆松林文化旅游传播公司,媒体记者们见到了掌握唐卡制作技艺的春初。一个名字就让媒体记者们赞叹的藏家女子。
春初说,藏族女子会学制作唐卡的很少,因为总要思虑家事,又心思细腻,难得有心绪平和的时候。而绘制唐卡最重要的就是静心。
这样的背景让春初的学习之路非常困难。14岁时,她曾经远赴外青海学习唐卡制作,但是寺院的师傅觉得带着她一个女孩子不方便,辗转给她在俗世中重新找了一位师傅。前后一学,便是6年。
之后,她回到香格里拉,结婚、生子,也曾经因无人关注理解而去从事其他职业,但是在熙熙攘攘的红尘世界,春初总忍不住回望唐卡,回望自己心爱的事业。
幸而哥哥一直支持春初的理想,鼓励她继续绘制唐卡,这才有了今天媒体记者们看到的唐卡绘制女师傅春初。
春初的哥哥,就是迪庆松林文化旅游传播公司的负责人江参,松林藏香现代传承人。江参借鉴各方各派香料配方,巧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自成一派,研制出独具特色的“松林藏香”,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藏香的陈列室,一股独特的气味,让人从肺部渗透到体内,从血液滴进每根血管,芬芳、陶醉。
“松林藏香”香味纯净美好、自然和谐、淡雅宁静、回味悠长,不仅可用于佛事活动,而且因其吸收了藏医药精髓,还具有清洁空气、杀灭细菌、驱除污浊之气、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安神助眠、美肤养颜等独特的医疗和养生功效,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价值极高。
中国网的陈梦云闻到藏香的味道,连连赞叹:“香,太香了,简直泌人心脾。这个纯手工制作的藏香,代表着藏文化的传统。我要买一把带回去,它能让我想起这次印象深刻的香格里拉釆访。”
江参说,现在的“松林藏香”销售网点已经走出迪庆,开始向省外布局。他自己也经常被组织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会展活动,一方面宣传藏香,另一方面也是寻找代理商,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藏香了解藏族文化。
了解藏族文化,这个愿望在媒体记者们的身上实现了一部分。网易新闻永兆芸说,“嗅”藏香和“看”唐卡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但是藏文化手工艺中所蕴含的活的灵魂和精髓还有待人们用心智去发现和找寻。她说:“在迪庆香格里拉,我希望能找到答案。”
是的,一个答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香格里拉找到和自己相关、自己喜欢的元素或者生活,然后以此为切入口收获面貌更清晰的香格里拉,找到一个自己的答案。
网易云南殷洁说,唐卡的每一笔勾勒都是一次经文的颂祷,是人最虔诚的信仰,更是最宝贵的执念。藏香中更是蕴含藏族深厚的文化,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具象,更是文化的升华。
香港商报李留媛说:“香格里拉的唐卡真可谓是艺术的化身,精致美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幅画,更有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不一样的理解,像香格里拉在每个人心中的千般倒影,或许各有差异,但是其真善美的核心总不曾改变。于是,采风团里的每一个人各自怀揣着心中的香格里拉,共同在香巴拉时轮坛城接受祝福,表达赞叹;在噶丹•松赞林寺一起仰望蓝天,对遇到的陌生人微笑;在松赞林卡酒店摸索着藏文化走出去的脉络;在霞给向知识与智慧献上敬仰;在藏香和唐卡里静心体会着绚丽丰富的藏文化背后,每一个传承者用心之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