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士兵为何被箭射中后就倒地而亡?专家:想动但不能动

365bet体育在线滚球 admin 2025-10-16 11:47:30

在古代,只有弓箭手能在千里之外斩获敌人的首级,这样的技能可谓独步天下。

例如,《三国演义》中长沙之战,黄忠与关羽在长沙城下展开激烈厮杀。黄忠虽知自己的刀法不及关羽,但凭借娴熟的骑射技巧,数箭命中,最终一箭正中关羽头盔上的红缨,令关羽自叹:“若他百步之外射我,岂非必死?”

可见,在变化莫测的战场上,箭矢的威慑力极强。一旦被弓箭手锁定,利箭往往在无声无息间穿透盔甲和肌肤。

更令人惊讶的是,士兵中箭后并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可以挥刀斩断箭杆,强势站起继续战斗。这样反而会加重伤势。

弓箭造成的伤口与现代枪伤大不相同,主要是切割伤,且不会瞬间致命。然而,古代士兵所穿戴的盔甲和衣物往往重达数十斤。

一旦在中箭时试图斩断坚硬难断的箭杆,不论成功与否,只要箭还留在体内,肢体运动时肌肉与沉重盔甲产生摩擦,极易导致伤口撕裂加剧。

被重箭击中甚至碎骨屡见不鲜,剧烈疼痛加上伤情恶化,让受伤士兵即使拼劲十足,也只能想动却不敢轻易移动。

不过,这真的是让士兵束手就擒的唯一原因吗?

“放箭!”

高墙之上,随着主帅的一声令下,肃穆的弓箭手蓄势待发,齐声发箭。

顷刻间,漫天箭雨铺天盖地而下,嘶哑的哀嚎声撕裂了战场上原本的压抑气氛,将紧张氛围推向愤怒与恐惧交织的炼狱。

如此壮烈的攻城场面,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为旁观者,目睹万箭齐发的惨烈场面,心中难免发怵,更别说置身城下的士兵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箭矢,眼前的利器瞬间逼近,再厉害的武将此刻也难以想到破解良策。

穆桂英挂帅的英勇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即使她这样才智与武艺兼备的女将,最终也败于铺天箭雨之下,惨遭万箭穿心。

在与西夏交战时,她洞察敌军阴谋,欲率兵撤退,却在途中遭伏击,冷箭如冰雨般无情袭来,令她身负重伤。关键时刻,她坐骑被射中坠地,失去反抗能力,英年早逝。

可见,万箭齐发的战术不仅杀伤力惊人,更在气势上压倒对手,给予致命一击。

面对这般无情箭雨,士兵惊恐之下往往无法迅速反应。在无路可逃的绝望与恐惧双重夹击下,许多受伤士兵只能选择静止不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对大多数士兵而言,弓箭真正的可怕之处,不只是单个目标的精准射杀,而是无处不在、难以躲避的流矢及弓箭的“连环杀招”。

历史上,不少名将正是死于这看似不起眼、极其不光彩的流矢。

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被流矢射中,终致身亡。

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时期名将庞统攻城时亦被流矢射中丧命。同期武将张郃被流矢击中膝盖后,亦难逃死劫。

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流矢才是古代战场上弓箭的“标准用法”。

弓箭手凭借强弓重箭,配合带有破甲箭头的箭矢进行远距离抛射,目的并非精准命中单个目标,而是杀伤马匹,撕破盔甲。

经过专业训练的弓箭手力量惊人,发射的箭矢速度极快,即使不必中靶,杀伤力也异常强大。

士兵一旦中箭后若乱动,更易被流矢射中,这无形中给受伤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此外,弓箭的使用到了后期,还常与其他致命武器配合。

春秋时期吴赵之战中,吴军首次在箭上绑上浸有易燃液体的布条,点燃后射向敌军水师,点燃战船,彻底击溃对手。

此外,弓箭与毒药结合的战法也屡见不鲜。

《三国演义》中,曹仁善用毒箭。周瑜攻打南郡时,曹仁假败引诱,周瑜中毒箭射伤左肋,虽拔箭仍难缓解疼痛,伤势迟迟不愈。

这种组合大幅提升了弓箭的杀伤效果,士兵即便未死,行动能力也会迅速丧失,完全无力反抗。

由此可见,专家所谓的“士兵中箭后想动不能动”,不仅是生理上的伤势限制,更有心理层面的巨大恐惧与压力共同作用。

这既是受伤使行动困难,易加重伤情的生理反应,也是士兵面对无情箭雨时内心无助的心理体现。

——陈武强,卢晶. 宋代弓箭手法制刍议[J]. 青海民族研究,2023,34(1):194-203.

——杨昊文. 古代弓箭并非用于精准射敌[J]. 科学大观园,2017(16):56-57.返回搜狐,查看更多